“結婚了沒有,現在幹什麼工作,什麼學歷……”11月23日晚9時30分,降雪降温後的固原街頭寒氣逼人,原州區南關街道辦事處政府巷社區人口普查指導員張穎穎,沿着冰雪覆蓋的巷道,來到電信小區入户登記人口信息。
張穎穎是政府巷社區主任,負責34個普查區摸底調查、普查登記、對比複查工作,在擔任普查指導員同時,又兼任普查員。為了帶頭把人口普查工作幹好,張穎穎將易普查的小區分給其他普查員,自己選擇流動人口多、工作任務重的小區。
由於住户白天外出忙工作,晚上才回家,摸底登記工作只能趁着夜色開展。有時遇到住户不在的情況,張穎穎就不厭其煩地多次上門走訪,一次入户不夠,就再次入户。“一般情況下,每户至少去兩次,最多跑七八次才能完成工作。”張穎穎説。
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,原州區按照“區不漏房、房不漏户、户不漏人,人不漏項”普查要求,以行政村、社區為單位,參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建築物標繪系統中衞星拍攝的影像圖,將城鄉共劃分191個普查區,再按照80户250人為標準劃分2282個小區,標繪城鄉建築物93452個。
“大到居民樓、廠房、牛棚,小到配電箱、水井房,一一標繪。”原州區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何秀霞介紹,凡是有牆、有頂且牆頂相連的建築物,均繪圖並標註建築物名稱、數量、用途、類型、地址,以及有人居住的住房單元數。
原州區北塬辦事處有10個普查區,標繪建築物3972個。為了做到建築物標繪精準無誤,辦事處普查總指導員黃桂紅每天清晨6時準時起牀,領着工作人員走街串巷,拿着衞星地圖核對。黃桂紅等人用了3個月,不但完成標註任務,還繪成了圖,並給建築物編了號。
10月11日,在劃分普查區、標繪建築物的基礎上,原州區組織2700多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,逐門逐户、地毯式開展摸底清查工作。通過逐一入户摸底,在摸清了每座建築物和住房單元是否有人居住,住了多少户、多少人及人口情況後,編制《户主姓名底冊》。11月1日,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短表登記正式啓動,普查員放棄節假日,奔波在城市街巷、鄉村道路上,逐家逐户登記。
“人口普查工作看起來容易,做起來特別繁重,在摸底登記過程中,住户不瞭解、不理解、不配合時有發生,普查員一次不行二次三次上門做工作,耐心解釋溝通,直到普查對象積極配合完成數據錄入和簽名。”何秀霞介紹, 普查員入户摸底登記時,只要亮明身份,絕大多數住户都會積極配合,但還是會碰到不理解的住户。
“有的住户拒絕普查員進入家中,普查員只能大冷天站在屋外,以牆為桌填表;還有住户人在家,燈亮着,就是不開門,普查員一而再上門做工作,直至完成普查任務。”由於普查工作量大,普查員們每天起早貪黑,用工作行動感化普查對象。張穎穎的普查區有一新搬遷户,張穎穎連續上門3次,均不出示户口簿,直至第四次,普查對象被張穎穎的堅持所感動,這才拿出户口簿。(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)